事情其实远比表面上复杂。咱们回头扒一扒当时的局势:赤壁大胜后,刘备团队整装待发,一边筹划收复西川,一边得稳住刚拿下的荆州。这时候的荆州是块肥肉,中原、南方、川蜀三路的交通枢纽,谁不想抢?刘备用了关羽镇守,还不是一拍脑门的事。起初,关羽、张飞、赵云、诸葛亮四大高手齐上阵,但很快刘备就把重心移到西川,只剩关羽独守荆州。有人说,刘备当时其实没得选:张飞爱喝酒,脾气倔强;赵云主要护卫老婆孩子;黄忠年纪大了,不好再挑大梁;马超那时刚来,不够信任。街头巷尾的八卦聊得热火朝天,有人拍桌子说:“把荆州交给关羽,好像让自家老大哥守柜台,看着很安心,结果被人顺手牵羊。”其实,三国就像拍“古惑仔”,老大是有情有义,可惜照顾不过来每个兄弟的命运。
荆州的表面平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。关羽坐镇荆州,外有曹操虎视眈眈,东有孙权磨刀霍霍。他虽屡败强敌,声势如虹,但“关大爷”爱面子,又刚愎自用,对孙权“耍脸色”,一怒就把孙吴使者骂个狗血淋头。有人叫好,觉得这才是顶天立地的大将风采,可冷静细思,面子过了头,容易误事。与此同时,蜀汉内部也有杂音。早有人提醒:“须防周边”,可关羽心高气傲,只想和北方的曹操硬碰,不想和东边的孙吴打交道。刘备蒸蒸日上,可他把所有鸡蛋都放在“关羽篮子”里,外人咋看都透着一股冒险味道。后面刘备忙着西川,关羽在家坐“孤城”,失去同僚支撑,新麻烦也随之而来。没人顶住外部压力,也无人能平抑内部焦虑,蜀汉这艘大船,表面波澜不惊,实际上已经悄悄漏水。
历史突然拐了个弯,把大家都杀了个措手不及。原本以为关羽会扛过这一劫,谁知孙权和曹操一合伙,荆州一夜之间变了天!有人惊呼:“难道真就没人比关羽更适合守荆州?”就在这个关头,历史的暗线开始浮现——原来,刘备最该用的人根本不是五虎上将里的任何一位,而是那个名气不大的义子——刘封。怎么会是刘封?这人一出场,格局全变了。刘封非但出身本地,跟荆州人亲,更关键的是他武艺不输于人,又得刘备信任。再加上关平、马谡、魏延等人辅佐,组成“荆州铁三角”,这配方一出,后方稳健,前线灵活。原来刘备不是没支招,只是点错了人。等到荆州失守,才知道当初的选择就是个“打错的牌”。历史的反转,总让人拍案惊奇。
大局似乎又安静下来,刘封、关平、马谡纷纷浮出水面,有人觉得新班子能力抗外敌,保住荆州。可就在这个时候,问题一个接一个冒出来。首先,刘封虽有本地优势,但缺乏独当一面的实战经验,比起久经沙场的关羽,终究是“新手上路”。关平虽武艺高强,却始终生活在关羽的光环下;马谡谋略出众,却动辄纸上谈兵;魏延勇猛无敌,却是倔脾气。新团队刚组建就像一台新上市的智能手机,功能强大但稳定性存疑。一旦外有曹、孙夹击,内部就怕扯皮争权。刘备和诸葛亮即使再会布棋,也是“人在成都,心在荆州”,指挥不如亲临一线。时间一长,分歧放大。刘封、关平面对重大决策,马谡和魏延意见难统一,没人能一锤定音。局势再次陷入“不信任的循环”,荆州这块“烫手山芋”,终究还是让蜀汉如鲠在喉。
论谁镇守荆州最合适,正方总觉得哪个将军、哪种组合天衣无缝,分分钟能稳住江山。可惜理想很丰满,现实总是那么骨感。关羽一身是胆,还是让荆州变成了别人的后花园。让刘封、关平组团守城?听起来新鲜,真打起来也未必能多稳几年。蜀汉人才再多,和气难聚,信任难存。正方夸谁都没错,错就错在局势满是陷阱,哪有一劳永逸的好人选?历史里的“如果”说得天花乱坠,不如想想——事情就是这么“天不遂人愿”。正方吹得再响,荆州早已换了主人。如果真像正方说的那样容易,岂不是“每家都能出个丞相”?蜀汉有智有勇,终因人心难测。吹得天花乱坠,结果还不是迎来一地鸡毛。古人的路,今人看也只能呵呵两声。